速度(Tempo)的概念 喔喔!是我太快了嗎?真對不起! |
|
一般人的心跳大都是每1分鐘72下左右,所以很多抒情歌曲的速度範圍,位於66BPM~78BPM之間,如此一來歌曲就容易引起共鳴而打動人心。 |
|
一.速度感不等同於節奏感 |
|
鼓手在樂團中扮演控制樂曲進行速度,與穩定保持速度節奏的重要角色,就算技巧再高超純熟,一旦缺少速度的概念,演奏時拍子丟三落四,那這樣就很難獲得他人的認同。其實速度感不好是可以改進的,不只是鼓手,歌唱者或是樂手都需要培養。 但是有很多人常常以為速度感好的人節奏感一定好,其實未必。怎麼說呢?現代流行音樂曲風裡以4/4來說,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多數第1拍強、第2拍弱、第3拍次強、第4拍弱,而和弦多出現在第1拍強拍及第3拍次強拍,甚少出現在2、4弱拍。爵士鼓手的小鼓之鼓點落於每小節的2、4拍,賦予弱拍一種強調音色、小鼓爽脆的音色給弱拍呼應對稱的力量,這樣音樂才會有流暢前進的感覺。 所以音樂進行中,拍手最好拍在第2、4拍,也就是說與第1、第3拍強拍相呼應,同時與鼓手小鼓拍點一致,這樣不但讓歌曲流暢具說服力,也能幫助鼓手穩固節拍速度。有的人可以準確拍手拍在第1、3拍,確無法拍手拍在第2、4拍,只能說此人只具備速度感,而節奏感還有進步的空間。 節奏感好的人在音樂進行中,能很快的分辨出曲子的每小節第2拍及第4拍,並且持續在第2拍用手拍掌1下,第4拍用手拍掌2下,也可以在曲子每小節的第3拍手拍掌1下,要是能夠在曲子每拍的反拍手拍掌1下,持續下去並且穩定不落拍,通常這樣的人會具備絕佳的速度感與節奏感,如果沒有學打擊那就太可惜了。 |
|
二.拍子的時間值 |
|
音樂的拍子,是根據樂曲的要求而定的,19世紀初節拍器問世後,作曲者往往在速度用語旁再加上節拍器標記,來表明他所規定的準確速度,如﹕M.M.=144。第 1個M.為拍節器製造者梅爾采爾(Maelzel)的縮寫字母,第2個M.為拍節器(metronome)的縮寫字母,
比方說每1分鐘是60秒,每一秒鐘手拍1下,那麼曲子一分鐘為60拍,可以寫成60BPM(60拍/每分鐘),可記為 當拍子的時值定下來之後,比如4分音符為1拍時,8分音符就相當於半拍,全音符相當於4拍,2分音符相當於2拍。而16分音符則是1/4拍,換句話說,也就是1拍裡有一個4分音符,有2個8分音符,有4個16分音符。再比如以8分音符為一拍,4分音符就是2拍,2分音符是4拍,全音符是8拍,而16分音符即半拍,這樣,當拍子的時值確定後,各種時值的音符就與拍子連在一起。 使用節拍器培養速度概念是學習音樂最好最正統的方法,用節拍器測量出該曲子的速度,並且將它寫在樂譜左上角曲名的旁邊,是一般的方式。 |
|
三.速度的範圍 |
|
以歌唱的角度來說,快歌速度很少快過150BP,慢歌速度很少慢低於50BPM。而以爵士鼓的節奏(Rhythm)舉例來說,不同的節奏會有不同的速度範圍,比如Cha Cha節奏速度通常為100~120BPM之間,Swing節奏速度通常為90~200BPM之間,範圍最大。 再以爵士鼓的過門來說,如果6連音過門只練到84BPM,鼓點才打得清楚漂亮的話,那麼當曲子速度超過84BPM,使用6連音過門就可能造成拍子混亂,需慎重考量。 無論是歌唱者或是樂手在詮釋一首曲子,應該先確定這首歌的速度,因為速度決定了歌曲最基本的情緒與曲風。有很多人對自己沒信心,認為速度感是天生的,如果速度不穩就註定一輩子與演奏樂器或是合唱團沾不上邊了,也有很多人都忽略了速度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