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音樂拍手


萬民哪 你們都要拍掌

要用誇勝的聲音向神呼喊

 強    弱    次強    弱 

一三拍拍掌、二四拍拍掌│ 馬祖教會


在現場演奏的場合如果加上觀眾拍手配合音樂,這樣一來不但讓歌曲勁道有相乘的效果,對鼓手穩固節奏速度也有莫大的助益。無論樂手或是歌者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養成數拍子的能力與習慣,拍子數得穩,才會有穩定的節奏表現,音樂才能忠實的呈現。

在練習新曲子時,我們時常會受技巧或熟悉度影響,在較困難的地方慢下來,而在簡單的地方不知不覺的加快,造成了速度不穩或搶拍子的情形,因此,對於還不熟的樂曲,我們可以用節拍器幫忙數拍子,待曲子熟練了,拍子的感覺也應在演奏者的心底,一直穩定的、持續的向前進。

數拍子要練到不需要大腦和眼睛的提醒,養成了曲目要求的節奏的習慣之後,大腦才能分開去思考音樂的情緒,才可能開始詮釋樂曲,才有機會陶醉在裡面,並且透過這個過程去感動別人。

一.聽出音樂重音拍手練習對拍 

現代流行音樂及詩歌曲風裡以4/4拍為主軸(每小節有4拍,以4分音符為1拍),它有一個明顯的特徵,4拍中第1拍為強拍、第2拍弱、第3拍次強、第4拍弱,而和弦多出現在第1拍強拍或第3拍次強拍,甚少出現在2、4弱拍。一般而言,年紀稍長的人唱歌拍手大多拍在1、3拍,年輕人大多拍在2、4拍,而專學古典音樂的人唱歌或是聽現代樂曲,隨音樂拍手在1、3拍比較多。

在四拍子的樂曲進行中,強拍每隔3拍才出現一次,律動周期加長,它與2拍子、3拍子相比就更加舒展、寬廣,動力性減弱,而抒情性增強。

每隔一段時間會聽到重音,同時和弦也會非常規律在重音拍出現,,也就是平常我們聽到的樂曲都是在可預計的節奏重音,而節奏感好的人可以輕易分辨出第1拍或是第3拍的差異性。


二.拍手的一致性

會眾拍手最好拍在第2、4拍,也就是說呼應第1、第3拍強拍,同時與鼓手小鼓拍點一致,這樣才會讓歌曲流暢並且具說服力。國外作曲家寫歌時大都先寫好和弦架構再譜曲,這一點可能與部份國內作曲者寫曲的方式不同。所以演唱國外詩歌原曲或是翻譯歌曲的話,會眾拍手拍在第2、4拍比較忠於原味。



三.拍手的民族文化色彩

一般人都習慣了一種節拍重音模式,天生就是會去注意強拍上的和弦變化,此重音律動模式依成長背景、語言文化、民族性與音樂編曲方式不同而有差異,東方人配合音樂拍手,大多數拍在 1、3 強拍上。

爵士鼓手的小鼓之鼓點落於每小節的2、4拍,賦予弱拍一種強調音色、小鼓爽脆的音色給弱拍呼應對稱的力量,這樣音樂才會有流暢前進的感覺。

舉例來說在中國、台灣或香港,兩隻老虎這首兒歌人人都朗朗上口,從小就被訓練拍掌在兩與老兩個字強拍上,要拍掌在隻與虎兩個字弱拍上有相當的困難(尤其是對上了年紀的人)。


拍手讚頌是最常使用的肢體動作,歌曲進行中如果加上會眾拍手讚頌,不但讓歌曲勁道有相乘的效果,對音樂服事同工穩固節奏速度也有大助益。當然也需要主領及敬拜團在入歌後在台上帶動拍手來引導會眾,更容易進入狀況。

話說回來,會眾的拍手最好不要加以限制,因為改變拍手的習慣,可能會影響到會眾敬拜時的專心度。學習定睛仰望神學習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這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