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鼓手溝通

只想來到祢面前感謝祢

那些明白和不明白的事

使我充滿從祢來的喜樂


小聲不一定柔 大聲不一定強

節奏律動是音樂的基礎,現場演奏一成不變化的打節奏來說,音樂難免貧乏無味。領會者或是敬拜團成員在帶敬拜演出時,感覺無法呈現出好的音樂水準,或是詩歌音樂無法帶出敬拜的水流,或是速度快的讚美詩歌無法帶出讚美的喜樂油,很多時候是鼓手出現問題,有時候只是認知溝通的問題。

在溝通上,風聞有說話過於直接的主領,將樂手或是歌者駡哭的不當行為。情緒的掌握也很重要,不說情緒的話,在表達時對方否有意願,共同達成雙方所描述的預期狀況也很重要。另外,和別人討論事情要看時機,因為洽當的時機,對於雙方討論的內容與溝通的結果影響很大。

再來溝通時,最好依樂手用的語彙描述,才能節省溝通的時間


一.用鼓手聽得懂的語彙交流

1.比方說在讚美敬拜中,熱門快節奏音樂打點強調大聲鈸音與鼓聲,其音樂線條是粗獷的。在安靜等候神時的詩歌中,強調細緻溫柔的打點,是鼓手應具備的音樂線條的表現技巧與手法,可參考音樂的線條

2.在讚美歌曲的其速度較快,音樂張力大可參考鼓音節潤飾音樂的術語

3.敬拜慢板詩歌強調神的愛,其音樂線條是細緻柔軟,可參考減半時值是

4.在不同民族翻唱的歌,為要保留原曲的精髓,可以用不同的節奏,可參考音樂的曲風不同的悸動 還有節奏範例

5.當歌曲沒有音檔只有譜,或是歌曲是作曲家剛出爐的作品,該如何搭配適當的節奏?可參考節奏的搭配

6.歌曲的開頭與結尾,鼓手們有一些特別的方式,可參考引奏與頭尾

7.不同的歌詞涵義,鼓手可能用不同的節奏打法因應,這部分可參考歌詞與節奏

8.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詞意、段落需要不同的過門配合,這是每一位鼓手都需要學習的過門技巧,可參考爵士鼓過門

9.當配上減半時值的節奏,其稀少的節奏密度所做出的音樂力度還不夠柔和的話,鼓手就先休息幾個小節吧。但是鼓手停下不打,就如食物中少了鹽巴一樣平淡無奇,這時就能夠以似有若無的節奏來呈現。

方法如下,第1小節只踩1次大鼓,第2小節只打1次小鼓。或是1小節只踩1次大鼓,等到第3小節打一次小鼓......。至於下在第幾拍,則依鼓手的經驗判斷。


二.好的溝通可促成

1.音樂線條明確

音樂線條建構於旋律、速度、和弦、節拍以及節奏這幾個要素的組合上,鼓手除了要在這些面向上一致的演出之外,對於打擊的運用方式也必須先要思考及調整,要先計劃好在預定的時間內平均的從某力度作漸強或是漸弱至另一力度,舉例來說,有些曲子主領要明確告知鼓手結尾要漸強,有些曲子結尾要漸弱收尾,好讓鼓手事前預備或練習。

2.恰當動態力度範圍(Dynamic Range)

鼓手必須訓練自己的動態力度,有時候打得大聲是為了增加音樂的張力,擴張廣度,有時候打得大聲得到的結果可能相反。也要練到細節可以清晰到小聲到如針掉落地下的聲音,彷彿引導會眾等候聖靈的聲音來到,如果不能依時依地適切表達,演奏出來一定很唐突的。

3.適當的速度

樂曲速度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節奏打法,主領要先決定速度後告知鼓手。穩定的節奏速度是音樂好壞基礎,而鼓手就像是整個樂團的節拍器,鼓手的拍子穩定度決定了整個樂團的穩定性。

4.穩定的拍點

沒有穩定的拍子,其他的樂手的速度也得漂來漂去,這樣更難對得準,聽起來就亂哄哄的,是常常會發生的事情。鼓手對到準確的節拍點這是必要的,但是現場演奏不太可能從頭準到尾,必須都落在那個判斷為準的範圍,精細地控制聲響要落在準確範圍(正負1bpm)。

5.適宜的演奏風格

每位鼓手音樂背景不同,因此多半具有個人風格,同樣的樂曲所演奏詮釋出來的音樂性都不會一樣,光是過門的空間處理每位鼓手手法大不同,必須視實際需要作臨場變化演奏,在歌曲中加入適合的演奏風格。

6.調音問題(仿真電子鼓可省略

鼓手必然會遇到爵士鼓調音的問題,而將鼓調出適當合用的音色(Tone)與音高(Pitch),才能演奏出合宜的音樂,合奏開始之前鼓手必須把鼓的音調好,比如Tom Tom音色太尖銳或大小Tom Tom音程差距不順暢的話,在過門的演奏一定不悅耳的。

7.更有默契

每位團員必須對指揮的指示有相同的認知,才能作出一致的速度變化。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大都由鼓手以鼓棒交互敲擊或敲 Hi-Hat 讀數進入(請參考開頭與結尾)。合奏上有一些感覺是盡在不言中,這樣的默契只有在相同的演奏觀念,以及長時間的合作之下才有可能被培養出來。這個部分,絕對需要時間去感覺、去揣摩、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