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會不同


寧靜的心去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

勇氣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

以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

詩歌聖樂一向給人莊嚴、典雅、超乎聖潔的感覺,卻往往忽略了詩歌聖樂有多元化樣貌,就像基督徒有很多不同類的族群一般。

比方說有些基督徒認為爵士藍調風格的憂鬱氣質不適合詩歌,目前還有標榜以爵士樂 Swing 演奏的純音樂詩歌唱片,以爵士樂中歡樂中帶點浪鬱的感覺,平靜感及讚美感特強,所以現代的詩歌風格與以往有迥然不同的樣貌。當我們要使用音樂這個工具時,與其判斷所謂優與劣,不如考慮會眾是否能接受、是否會習慣。


一.唱詩歌敬拜的時間長短不同

有些教會敬拜時間佔了3/4的聚會時間,有些教會敬拜時間佔了全部的聚會時間,有些教會敬拜時間佔了10分鐘或30分鐘的聚會時間,不唱詩歌的教會也所在多有。

從教會歷史的痕跡來看,不同教會對於音樂原本就會有分歧的意見,若堅持某種風格的音樂才是神聖的,便小看了音樂的功能性;用詩歌來宣道正如同我們現今使用文宣品、廣播、電視的方式來傳福音,這些都只是宣道的媒介,而感動人心的是神,一首歌的神聖信息,其實是能以許多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來傳達的。


二.服事的對象不同

如果教會服事的對象是以青春洋溢的年輕人為主,一般而言他們偏愛流行曲風的詩歌,對傳統的古典詩歌有距離感無法接受。那麽教會多會儘量選擇流行性曲風的詩歌。

若教會的服事對象是以年長者,而他們因為年紀而怕吵需要溫柔的音樂的有古典風格偏好,那麽教會可多選擇古典風格的詩歌。

要是服事的是從外國來新移民,他們喜好具有當地濃厚異國風情的歌曲,那麽教會可以因地制宜選擇具有其本土風格的詩歌。

教會詩歌風格選取不是基於敬拜帶領者本身的喜好,乃是根據服事對象的需要而定。在傳福音上的應用上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不僅可以化解詩歌選取上的爭議,還能取得良好的傳福音和服事的果效。


三.教會規模的不同

教會增長學卡爾˙喬治博士(Dr. Carl George)曾按照教會會友人數的多寡,將教會區分為家庭式教會(3〜35人)、小型教會(35〜75人)、中小型教會(75〜200人)、中型教會(200〜1000人)、大型教會(1000〜10000人),及巨型教會(Mega-Church,10000人以上)。不同規模的教會,有其不同的特色、困境、詩歌領導模式和組織架構。在不同的宗派在組織架構上與詩歌領導模式也有區別。

小型教會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現今大部分的教會都是小型教會,每個國家中都至少有85%以上的教會是小型教會和中小型教會。目前在台灣,200人以下的教會恐怕就佔了95%左右。小型教會的優點是,彼此親密度高如同大家庭、穩定性強。但是詩歌的呈現就比較缺少少變化,但是神是看我們的心,只要以心靈和誠實敬拜,無論甚麼音樂都是蒙神悅納的。

反觀大型教會其人才與財務資源充足,當然敬拜團無論是樂手或是歌者都比較專業。大型教會為敬拜團開設相關課程,所以詩歌的呈現方式就比較多元化,細緻度比較完整。


四.台灣詩歌曲風沿革

臺灣早期的詩歌音樂發展深受西方的影響,所以在1960年代之前,臺灣教會大多只唱傳統詩歌。接下來的10年間民歌盛行,有民歌風的教會音樂透過校園進行福音的工作,轉而進入教會。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韓國教會所帶領的敬拜讚美方式之影響,快速地且深入了影響目前臺灣基督教會的教會音樂走向。

在此同時,臺灣各界也快速地隨著經濟需求的轉化,成為一個非常多元體的社會。我們自己的宗教音樂方向而不致隨波逐流。在要求福音本土化的同時如深受歡迎的讚美之泉、約書亞樂團受多數教會採用,但是這些樂團也受到澳洲、美國、印尼與新加坡的福音音樂團體曲風影響有共同的元素,可說是萬族萬民一同敬拜神,無所謂音樂優劣。


近年來聖靈使用各種不同的音樂來榮耀神,靠近不同的人,生動和活潑的表現方式,或許讓人感到不適應,但卻讓會眾滿心的歡喜和感動,也得到滿滿的恩典!一首美妙的詩歌就像是一彎淺淺的溪流,輕輕流過你我的心,也像是乾旱過後的一場及時雨,讓乾涸已久的心靈在那一瞬間得到滋潤。無論是以何種方式來呈現對神的讚美和感謝,重要的是喜樂和謙卑敬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