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層次堆疊
感謝天上慈愛的父
賜我平安福杯滿溢
奇異恩典與我同在
感謝天上慈愛的父
賜我平安福杯滿溢
奇異恩典與我同在
鼓聲大不一定強 鼓聲小不一定柔
聖經明文註載有鼓與鈸,所以爵士鼓這類樂器蒙神悅納是不容置疑的。在聚會依所安排的程序可能有聯誼、宣召、讚美、感謝、認罪、宣揚、奉獻、委身、差遣、爭戰、醫治釋放等階段性的進行,不會獨以熱鬧的方式來讚美神,或只是以敬拜的模式敬拜神,因此音樂的力度範圍的呈現,不要從頭強到尾,或是從頭弱到尾。
不論是傳統老詩歌、流行詩歌、輕快的猶太詩歌......等等,所有詩歌要是聽起來都差不多一個樣式沒有變化。如此一來,音樂會比較無層次而貧乏無味,就好像一盤美食但是忘了加鹽。其實不是敬拜團故意要這樣,通常是因為缺乏音樂的敏感度,同時需要增進加強音樂技巧與敬拜屬靈的敏銳度。
爵士鼓的聲音也大致分成高頻、中頻、低頻三種不同音色的演奏概念,扮演固定節奏的角色。通常會不斷地重複一個節奏律動,但也可以有獨奏(Solo)的空間。
不只是寫文章要注意起承轉合,樂曲結構也有起承轉合。通常樂曲可分成前奏、副歌、主歌、間奏、尾奏等等,每一首歌都有它的一個架構(Form)。
I 節奏、過門、速度之不同風格
1.節奏(Groove)
節奏是一種脈動,而旋律無可避免的,已然包含節奏在其中。因為旋律進行中,如果其因每個音值都一樣長,聽起來自然不好聽。倘使每個音長短不一,其所形成的旋律聽起來自是不同。這種排列音符長短的表現,即是節奏。節奏以不同的排列組合來使用,這樣綜合性的運用也替曲子添加了不少色彩。
2.過門(Fill in)
一首歌曲從頭到尾鼓手只有單純的打節奏的話,音樂會比較無層次而且貧乏無味,就好像一盤美食但是忘了加鹽。此過門與潤飾的抑揚頓挫會讓音樂更甜美、更具風味,並且在歌曲進行到一個段落時,鼓手過門與潤飾來裝飾這些空間,也讓演唱者或者其他樂手喘口氣,有喘息的空間。所以演奏進行中,大約每2~4小節(Bar)加入過門(Fills)或是潤飾(Licks)。
要讓聽眾容易猜出、容易哼唱的過門有親切感,製造特殊的空間伏筆比較有新鮮感。有時候一首曲子需要由簡單的過門到複雜的過門,才能做到不同的過門層次。
3.速度(Tempo)
速度不等於節奏,無論是歌唱者或是樂手在詮釋一首曲子,應該先確定這首歌的速度,因為速度決定了歌曲最基本的情緒與曲風。有很多人忽略了不同的速度下,會形塑成不同的曲風。
一個穩定的節奏速度更是音樂評斷的根基,鼓手就像是整個樂團的節拍器,鼓手的拍子穩定度決定了整個樂團的穩定性。以正常情況,在樂曲速度不變之下,加入鼓點的變化來就可以提升音樂流動的速度,使得音樂有層次而且富有變化。
I 爵士鼓做層次
1.過門空間處理
讓聽眾容易猜出、容易哼唱的過門有親切感,製造詭異的空間伏筆比較有新鮮感。有時候一首曲子需要由簡單的過門到複雜的過門,才能做到不同的過門層次。如果在落地鼓(Floor Tom)上滾奏,可以讓音樂呈現雄壯隆重感。
2.小鼓(Snare Drum)的中高頻讓音樂有前進及停頓感
(1)減半時值(Half-time)
音樂進行中,要是每一小節小鼓點改變成只打第3拍,也可以只打第2拍或是第4拍,它給人一種速度慢一半。讓人有暫時強調歌詞,放鬆心情的感覺,這樣的降低情緒張力的做法,是一種常用的音樂呈現方法。
(2)倍增時值(Double-time)
音樂進行中,如果小鼓點打在第1、2、3、4拍的話,節奏模式瞬時感覺速度加倍快,馬上讓音樂水流變為瀑布,具有高昂的情緒感覺。
(3)原地徘徊、蓄勢待發
節奏進行中,如果只有小鼓停下不打的情況,此時音樂的流動霎時停頓不前,呈現蓄勢待發準備當中。
3.大鼓(Bass Drum)
大鼓低頻聲總是能吸引人的耳目,是因為此低頻聲就像嬰兒未出生前,就已經習慣來自母親原始的心跳聲,讓音樂有渾厚的深度與廣度。慢歌 bpm=72 左右的心跳“洞洞”聲,最容易引起共鳴。而爵士鼓的大鼓猶如有最堅固的心律聲,演奏同樣的歌曲中,改變大鼓的踩法就能夠做出完全不同的感覺。
4.節奏鈸(Hi-Hat)
節奏鈸它是由兩片鈸上下組合而成,可以用踩踏板的方式將它們合起來,或是鬆開踏板將它們分開。其高頻聲音如同秒針節拍器般,維持音樂穩定規律的行進速度。通常都是用close hihat (一直踩著不放),是打節奏(Groove)的重要元素。
要節奏聽起來比較安靜空靈一點,也許可以完全不要打小鼓,接著節奏鈸以二分音符、四分音、八符分音符、16分音符打擊呈現,音樂架構會逐漸越來越生動活潑。
5.銅鈸(Cymbal)
敲銅鈸是強烈音樂情感的表達,對音樂整體來說是很重要的。音樂演奏時銅鈸除了加強奏氣勢時之敲擊外,尚可用鼓棒輕聲敲擊磨擦演奏,產生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珠雨效果,亦可用棉槌輪鈸營造出高亢特殊的效果,甚至震耳欲聾的爆裂聲。
還有就是銅鈸中間環狀金屬鈸杯的響亮音質,使音樂曲調具有戲劇性的高潮,讓樂句的線條上下起伏,並且讓音樂的色彩豐富,好聽的鈸聲會讓節奏品質推升至豐富的境界。
I 其他注意要點
1.建立音樂線條
鼓手對於打擊的運用方式也必須先要思考及調整,要先計劃好在預定的時間內平均的從某力度作漸強或是漸弱至另一力度。
2.過門(Fill in)失焦
比方說,如果司鼓技巧的使用太過突出,以致聚會的時候會眾被鼓吸引住,不能專心敬拜,反而是全體的損失,而不是幫助大家。特別是背景音樂的時候,如果蓋掉主領的聲音或主題,就完全失去司鼓的意義。
3.小樂器的使用
打擊小樂器就像調味料,少了,總覺得美中不足;從頭到尾敲擊數量太多了,又會讓人麻木失覺了。打擊手必須要知道哪種打擊樂器的音色適合哪種歌,哪種音樂情境要配合某種小樂器表現,他們都需要知道與掌握。
以小鼓響線作為響線裝置的木箱鼓,是它的高低音區分明顯,它可媲美爵士鼓的大鼓與小鼓,低音紮實而高音細膩。個人在音樂曲風的需求上則較偏好此類型。
鼓手的養成除了需要有基本功的練習(打鼓姿勢、拍子穩定度、音階認識),還需要練習不同音樂風格、歌曲中的層次堆疊、與其他樂手搭配得宜,更要學會抓歌的技巧。
音樂如潺潺流水般綿延不絕地呈現,而且一波比一波更壯觀的產生出極美的聲響;打擊手要明白聖靈的流動(Flow),要了解神要打擊手如何去呈現這首歌。因為敬拜讚美的對象是神,所以要禱告知道神的心意。再次強調,鼓聲大不一定吵,鼓聲小不一定柔,要依曲子形態與情境來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