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合是
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 凡事都能做
疲乏的祂賜能力 軟弱的祂加力量
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 凡事都能做
疲乏的祂賜能力 軟弱的祂加力量
不只是寫文章要注意起承轉合,樂曲結構也有起承轉合。通常樂曲可分成前奏、副歌、主歌、間奏、尾奏等等,每一首歌都有它的一個架構(Form)。
I 起就是發生
樂曲的前奏,鼓手可能以特殊節奏、過門、音效配合。
I 承就是發展
正歌(Verse)主旋律中以精簡緩和的節奏與過門配合發展。
I 轉就是高潮
到了副歌(Chorus)或曲子轉折處、升Key時,用節奏、過門烘托。
I 合就是結局
結尾(Ending)或是與另一首曲子之銜接處(橋段 Bridge)必須用適當的節奏、過門呼應。
I 大部份的歌曲有以下5個區段
1.前奏(序曲The intro.)
此為歌曲開頭的樂句結構,長度大約2~9小節(Bar),作用是呼應主旋律,或是與主旋律截然不同的樂感。
2.主歌(正歌The verse)
作用是述說歌曲欲陳述的故事,長度大約8~16小節(Bar),其特色是音量較小,一首歌曲大概唱 3~4次正歌(The verse)的部份。
3.副歌(The chorus)
作用是述說歌曲內容轉折的部份,雖然是轉折,但是不能跑出歌曲的標題,長度大約8~16小節(Bar),其特色是音量較大,副歌一般接在正歌(The verse)之下,有時候以重複吟唱副歌當成結尾。
4.間奏(橋段The bridge)
間奏可以是一段比正常音量較大或較小的區域,長度大約4~16小節(Bar),一般接在第2或第3次的副歌之下,我們可以決定間奏和前奏是一樣的,可以是樂句演奏、可以是演唱,也可以是獨唱或是樂器獨奏(Solo),與Break有一曲同工之妙。
5.尾奏(The Endin、Outor)
要注意一首歌的前奏、間奏、尾奏,和這一首歌本身的旋律的關係,前奏處理的好,想要前後呼應。
I 運用起承轉合
1.前奏的好與壞,絕對影響一首歌的第一印象。前奏是如何產生呢?有可能是取歌詞中的一段來當作前奏,也可能去找歌曲中的某一段旋律,也可用某一段和弦進行,可以選擇用爵士鼓低密度的節奏,搭配樂器的分解和弦來做為開端。可以選擇用爵士鼓高密度的節奏,搭配樂器的強勢和弦來做為開端。
2.前奏的產生可能是取歌詞中的一段來當作前奏,也可能去找歌曲中的某一段旋律,也可用某一種節奏進行,搭配樂器的分解和弦來做為開端。
3.進入主歌段時,可以選擇用爵士鼓搭配低密度的節奏。
4.進到副歌段時,重節奏的部份就要出來。
5.也可以間奏和前奏是一樣的,也可選擇在間奏時,加入一支電吉他獨奏,此時爵士鼓可以用保守或是誇張的節奏配合。
6.一首歌曲的前奏、間奏、尾奏,和這一首歌本身的旋律有連繫呼應的關係,想要與前奏前後呼應,可以選擇用前奏的旋律放在尾奏,或是用漸漸小聲的方法,或是隆重大氣勢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