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量的控制



不停地翻弄回憶 卻再也找不回自己

心是空的 回憶成了空白

可是還是忘不了怎麼去割捨

小聲不一定柔 大聲不一定強 是不變的原則 

在一首樂曲裡,每每有不同的地方出現有不同的音量。其實控制音量的最好辦法,是利用鼓棒離開鼓面不同高度擊落時所產生的音量變化,但要留意一定要放鬆手部。其實控制音量的最好辦法,是利用鼓棒離開鼓面不同高度擊落時所產生的音量變化,但要留意一定要放鬆手部。

打鼓的時候手指頭與手腕使用的比例最高,接下來是小手臂與手肘,再來就是大手臂。鼓聲呈現的細膩度高不高,擊鼓速度快不快,大部分看手指頭與手腕。鼓聲音量大不大,動作力度美觀否,大部分看手臂囉。

在擊奏時,鼓棒接觸鼓皮,並使鼓皮向下凹陷,鼓棒應迅速的收回,這樣就不會損壞鼓皮了。而鼓皮向下凹陷到其能承受的最大範圍時,鼓聲音量最大,超過此範圍,鼓聲音量不見得大。


一.音量大小的影響因素

1.鼓棒重量:鼓棒的重量越重,音量則越大。

2.種鼓棒類:鼓棒的種類依音量大至小,順序排列,a.木質鼓棒,b.束棒,c.鼓刷。

3.鼓棒高度:鼓棒從越高點落下至鼓面的距離越大則音量越大,而不是完全以力道來控制打擊的音量大小。

4.揮動速度:揮動鼓棒的速度越快,音量越大。

5.擊點位置:打鼓時打擊點落在鼓皮的正中央介於鼓框與圓心之間,則音量較小。

6.鼓皮振幅:當擊奏時收放都迅速俐落,並且力量達到鼓皮能承受的極限,鼓皮得到了充分的振動,這個音量就是這個鼓的最大音量值。

7.硬體材質:鼓品質的良莠與否也很重要,因為鼓發聲的完全程度取決於鼓皮的振動、而鼓皮的振動取決於鼓桶身的共鳴。


二.音量的平衡

譜表用f代表強,p代表弱。以後力度用語和符號逐漸擴大和豐富。力度的標記符號,一般標於樂譜的上方。每個鼓組之間的音量控制,需要有一個協調平衡。訓練自己打整套鼓,其中各項樂器的強弱輕重音量配合協調,這樣聽起來會舒服又好聽。打鼓時有幾個問題是常常會發生的:

1.小鼓或大鼓的音量太突兀,大到蓋過了其他鼓或樂器的聲音。

2.有時中鼓打得力道太小,打的點聽不清楚。

3.有時Hi-hat打點不清楚。(常常是技巧的問題)

4.節奏打得很清楚,但是過門的音量太大或太小。

5.根據經驗,在快歌時鼓手如果達到渾然忘我的境界,常常音量太大而不自覺。

6.還有就是自己的身體肌肉是否有暖身達到適當的緊張度與柔軟度。


三.小空間降低音量的處理

(一) 從硬體的角度

1.在套鼓四周架上透明的壓克力板(寬60cm 高度160~200cm)分成6~8塊,每壓克力板以鉸鍊結合而成,或是放一塊很像屏風的板子,以不擋住鼓手的視線為原則,另外壓克力板裡面空間還是要加一個監聽喇叭(Monitor)。但是鼓手在裡面會被反彈的鼓聲轟得受不了,可以在空間裡面加吸音棉來改善。

2.如如果是為了避免音量太爆烈,只好在鼓皮加上弱音環,在爵士鼓內塞吸音綿是非不得已最後的選則。

3.可以在空間裡面加洞洞板,然後貼上吸音棉來改善。這不算是好的建材,因為吸音海棉3~4年以後會硬化。

4.吸音棉雖然有吸音效果,但效果僅限於中高頻,中低頻與中低頻是完全沒有吸音,因為低頻能量強,波長也長,穿過吸音棉又反射回來。這時增加吸音棉的厚度就是唯一的辦法,盡量避免整個空間貼滿同一種吸音棉,因為這樣都只會吸收某一個頻率,聲音會變得很不好聽因為大鼓與 Bass低頻轟轟鳴叫。

5.要吸收中低頻必須以不同厚度的吸音棉做搭配,越厚對大能量的低頻效果越好,甚至交錯疊到4-5層,這樣確實可以有效的吸收到低頻駐波。吸音吸收能量而已,用吸音棉要做到隔音隔絕低頻傳出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從人為因素的角度

1.如果是高階鼓手,請直接約束其擊鼓的音量與力道,如果是初階鼓手則比較困難。

2.甚至將鼓棒更換為較輕巧的鼓棒,束棒,或是鼓刷。

3.如果鼓距離前排會眾非常近的話,敲擊鈸(Crash)時最好以鼓棒的前端輕輕觸碰即可。因為鈸音本身就是屬於比較尖銳的音質,如果直接重擊鈸的話,恐怕會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甚至破壞之前努力營造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