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鼓調音


當剛強壯膽 不要懼怕 也不要驚惶

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

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

小鼓(Snare Drum)其響亮且具穿透力的音色常被使用於製造效果上。它最大的特點是中高頻的音色讓音樂有前進感及動感,以整套爵士鼓來說,小鼓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些小鼓的價位,足足可以買一套爵士鼓;話說回來,空有寶劍卻不知道如何磨利它,也算是糟蹋了好東西。因此本網頁以小鼓的調音介紹為主軸。


一.調音拉桿(Tension rod) 的認識

1.調鼓的順序依調音拉桿的數量不同而有分別。

2.小鼓通常有8或10個調音拉桿,有的小鼓的調音拉桿

是奇數,而Tom Tom通常有6或8個調音拉桿。


二.小鼓上皮(Top head或Batter side)調音步驟

1.調音拉桿(Tension rod)轉到最鬆後移開鼓框(Hoop)後來取下鼓皮,此時最好記住鼓框與調音拉桿之相關位置。如是新品木製鼓桶身,就必需先以沙紙,將凹凸不平的鼓桶身(Shell)邊緣(Bearing edge)磨平滑順。

2.讓新鼓皮(上下鼓皮要先分清楚),沒有任何張力的置放鼓桶身邊緣(Bearing edge)上,此時要旋轉鼓皮,確定鼓皮與鼓桶身達到最密合(晃動最少)。

3.用手指將調音拉桿穿過鼓框(Hoop)圓孔,仔細地旋入調音凸緣耳(Tuning lug)內。將每個調音拉桿順時針轉至鼓皮開始有張力之咬合點即停止。

4.依上圖順序,用鼓鎖鎖緊每一支調音拉桿至中等張力狀態(每次增加1/2圈微調各別漸進的調整),調好一個螺絲接著調對角螺絲。

5.然後開始依上圖順序,用鼓鎖將每個調音拉桿半圈半圈地鎖緊至適當音高和彈性。

注意事項:

1.調音環境:一般來說打擊者所聽到的音色,與站在遠方的人所聽到的音色會不同。越接近鼓本身,只聽到音頻比較高的聲音。而音頻較低的聲音不容易聽出來。所以調音環境最好是室內大空間。

2.調音高時,先調音高最高或音高最低處落差最大的調音拉桿。

3.微調:最後以1/4圈微調,一般來說14英吋小鼓(桶深6.5英吋)調到音高約 G ∼ Bb或 Ab ∼ B(桶深5英吋)。

4.試聽音高的方法有二

(1)鬆響弦,左手食指輕壓鼓正中心,右手拿鼓棒(棉槌更好)敲擊4周離鼓框(Hoop)約1或2吋之處(近調音拉桿),並且用耳朵來辨聽鼓面的張力是否過多或不足。聽音高時,用鼓棒輕輕打在距離鼓邊1吋左右,聽的是基本音,不要被泛音所擾。

(2)鬆響弦,以食指同時輕扣鼓皮與鼓框(Hoop)約1吋的地方,並且靠近調音拉桿之處如右圖。


三.小鼓下皮 (Bottom head或 Snare Head或 Resonance side) 調音步驟

1.先將小鼓響弦放鬆,翻轉小鼓將鼓棒橫插入架空響弦,並將鼓棒架放鼓框。

2.依上鼓皮調音步驟1∼5做調音。

注意事項

(1)見仁見智:一般下鼓皮先調再調上鼓皮,有些玩家先調上皮打擊面再調下皮,所以順序不是絕對。

(2)見仁見智:a.通常下鼓皮要比上鼓皮略緊半度音。b.下鼓皮的音高可以為與上鼓皮一樣。c.下鼓皮的鬆緊度不超過上鼓皮。

(3)上下鼓皮的音高不可差異太多超過3度音程,否則鼓皮的振動會減少,聲音變成死寂呆啞。音高越低鼓棒的接觸聲越小;越高則鼓的反應越快。

(4)下鼓皮如果鎖太緊,響弦就沒有互相震盪,而發出沙沙的聲音。

(5)下鼓皮因為非打擊面,所以多數人會忽略換皮,而是當下鼓皮無彈性,就是更換之時。

(6)下鼓皮(共振面)反映音高和音色,因此弱音材料勿黏貼於下鼓皮。

(7)缺乏經驗的鼓手所調的鼓,可以將鼓皮鬆到不合理或是太緊,實驗般的調出2種極端的音色,再依音樂曲風調出自己所喜歡的聲音。


四.上下鼓皮音高(Pitch)的配合

上下鼓皮不同的厚薄組合各有不同聲音呈現:

1.上下皮音高一致:鼓的音色溫暖圓潤,泛音(Overtones)不受影響。

2.下皮比上皮音低:鼓的整體音高降低,聲音較深沉,泛音(Overtones)及延音(Sustain)增加。

3.下皮比上皮音高:有趣的是鼓的整體音高仍然降低,泛音(Overtones)及延音(Sustain)減少。

結論是上鼓皮決定鼓的音高音低,上鼓皮決定鼓的泛音(Overtones)及延音(Sustain)多寡。


五.響弦(Snare)的調校 

小鼓底裝有一組可調節音色的彈簧稱為響弦,當我們以鼓槌敲擊上鼓皮時,下面的鼓皮也同時產生掁動,並與響弦互相震盪,因而發出沙沙的聲音。一般而言,響弦必須緊緊的靠在鼓皮上,響弦在鼓面上的震動是自由無阻礙的。響弦的材質通常有不銹鋼、羊腸弦(Gut)、尼龍弦(Nylon)、絲線(Silk)、金屬線圈(Wire coil).......等等。 而響線數量大致可分8條、12條、16條、20條、42條,尺寸從10~14吋都有。羊腸弦通常被使用於軍樂隊的小鼓上,所敲擊的聲音會使鼓較厚重且雄壯。金屬線圈則製造出輕鬆且嗡嗡如蜜蜂般的效果,通常用於爵士流行樂。若要在交響樂團中使用,響弦可能必須結合多種材質,聲音效果才會達到要求。

1.響弦的張力是可以調整的,不同的張力會有不一樣的聲音。小鼓的響弦若調緊一點,聲音會較有密度,鼓點也較清晰。響弦若調得太緊,鼓聲會啞然不悅耳,完全聽不到響線的聲音。

2.理想狀況是小聲打鼓邊一吋處,可以聽的到清楚的響弦聲音,而沒有咚咚聲。大聲時響弦則是非常乾淨,沒有太多沙沙的聲音。

3.小鼓的響弦若調鬆的話,鼓點會較混濁,音色變得悶且黯淡;而且音量會加大。若將彈簧拉緊,音色清脆,而完全鬆開響弦之鼓聲,可以算是另一種打擊效果,在拉丁樂就經常用到。

4.在小鼓的側面有一手桿稱之為鬆弦器(Snare release),它可以將響弦鬆離開鼓面,這樣一來,當不使用小鼓時,也不會因為別的樂器的發聲產生共振,製造出不必要的雜音。

5.小鼓響弦數量較少,或者是調緊後打擊出來之沙沙聲延音較短,響弦數量多條,或者是調鬆打擊出來之沙沙聲延音較長。

6.有些鼓手會在小鼓下皮鬆緊度調好之後,特別將響弦之兩端調音拉桿螺絲再放鬆1/4圈,通常可以得到所需要的響弦聲音。

7.假如敲擊某一個 Tom Tom時,Tom Tom與小鼓共振頻率過於接近的話,是會引起小鼓響弦共振干擾,尤其是10吋Tom Tom與14吋小鼓特別會有此問題,此干擾在台下的會眾是不容易聽到的,而且音控人員也會處理這問題,但是鼓手自己聽起來總是不悅耳,

其處理方法有 4

(1)調Tom Tom 鼓皮的鬆緊度來遷就小鼓為多,減少共振干擾。

(2)鬆開響弦,在響弦與下鼓皮靠近鼓框(Rim)處放入2層厚的薄紙巾或是衛生紙,紙的厚薄與放置處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小鼓聲。

(3)在小鼓響弦與下鼓皮靠近中心處,放入一條棉線或是尼龍線,線的粗細與放置處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小鼓聲。

(4)在小鼓響弦共振面貼膠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