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度的控制



賜恩典讓我們能謙卑

成全父神至高的旨意


小聲不一定柔 大聲不一定強 是不變的原則

樂曲演唱演奏時音量呈現強弱的程度稱為力度,力度變化包括橫向的變化和縱向各個聲部結合時的平衡和主次的區分,力度變化對樂曲表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爵士鼓演奏者都必須訓練自己的力度範圍(Dynamic Range),還有包括打擊樂手,平常特別要訓練自己打得更大聲(廣度深度要夠),也要訓練自己打得可以很小聲但是細節必須清晰(猶如蚊子輕聲尖叫)。能夠演奏極大和極小的音量程度反映了基礎打擊的練習量,還有對大小塊不同肌肉的控制練習量。

一般而言,如果是在一個沒有收音的小空間,鼓手的打擊力度直接決定發出音量。遇到重節奏的歌曲,雖然身處小空間,也要有基礎力道敲擊,而演奏慢歌時,便放輕音量控制輕重。當有架設鼓組麥克風的演唱會大場地,雖然遇到慢歌的場合還是要有一定的力度來演奏,否則打擊出來的音色,整體音響效果與音量是無法由音控人員調整得出來。


一.控制力度的考量與拿捏

外在空間環境會影響鼓手本身的力度強弱外在空間環境會影響鼓手本身的力度強弱,場地不大的空間,會被要求輕打鼓點,要鼓手打小聲一點反而是一種挑戰,久而久之就會往細膩打法的方向走,一般爵士音樂打法就要細緻。到了大的室內或是戶外空間,音樂一出來就常常聽不到自己鼓的聲音,打鼓力度一定要更大些才能應付。所以鼓手打鼓的力度必須全方位,才能夠應付處理各種場面。場地不大的空間,會被要求輕打鼓點,要鼓手打小聲一點反而是一種挑戰,久而久之就會往細膩打法的方向走。

一般爵士音樂打法就要細緻。到了大的室內或是戶外空間,音樂一出來就常常聽不到自己鼓的聲音,打鼓力度一定要更大些才能應付。所以鼓手打鼓的力度必須全方位,才能夠應付處理各種場面。

練習打擊力度的擴張是絕對必要的,當然是為了增加音樂的張力與強度(音樂線條),但是聽眾所聽到的鼓聲與自己認為做到的會有很大的落差。比如:

1.「能量不滅定律」指的就是能讓物體工作的能力,是指能量之間可以互相轉換,例如位能可以轉換成動能、動能可以轉換成熱能。這種能量可以彼此互相轉換,卻不會消失的特質。由此可得知施力可以提供動能,例如以力量大小,來控制打擊的音量大小。位置可以提供位能,例如以鼓棒離開鼓皮5cm、15cm以及50cm打擊鼓面,所發出不同的強、中、弱音量,重量加位移可以提供動能,例如以不同粗細重量的鼓棒,以同樣的位移距離,會得到不同的音量。

2.鼓手的技術也很重要,空間越小越要精準的控制。自以為Tom Tom打得很出力,而會眾聽起來卻是力道不足;自以為大鼓踏得力道不足,會眾卻在想為什麼大鼓踏得這麼用力。Hi-hat輕聲一敲就傳遍整個空間,自己還使勁猛擊。但一味的要求鼓手的力度,有時也會妨礙鼓手全方位的考量。

3.對於國內的許多教會會堂而言,常常空間並不是很大,而若是使用傳統套鼓,在音量的方面就很難控制。當然有許多方法可以讓傳統鼓的音量減低,例如在股內側放吸音海綿、毯子等等。不過最好的解決方法還是想辦法購置電子鼓。


二.小空間降低音量的處理

(一)從硬體的角度

1.在套鼓四周架上透明的壓克力板(寬60cm 高度160~200cm)分成6~8塊,每壓克力板以鉸鍊結合而成,或是放一塊很像屏風的板子,以不擋住鼓手的視線為原則,另外壓克力板裡面空間還是要加一個監聽喇叭(Monitor)。

2.如果是為了避免音量太爆烈,只好在鼓皮加上弱音環,在爵士鼓內塞吸音綿是非不得已最後的選則。

3.可以在空間裡面加洞洞板,然後貼上吸音棉來改善。這不算是好的建材,因為吸音海棉3~4年以後會硬化。

4.吸音棉雖然有吸音效果,但效果僅限於中高頻,中低頻與中低頻是完全沒有吸音,因為低頻能量強,波長也長,穿過吸音棉又反射回來。這時增加吸音棉的厚度就是唯一的辦法,盡量避免整個空間貼滿同一種吸音棉,因為這樣都只會吸收某一個頻率,聲音會變得很不好聽因為大鼓與 bass低頻轟轟叫,建議數種不同吸音棉混搭 (形狀不同 / 密度不同)吸音效果才會均勻。

5.要吸收中低頻必須以不同厚度的吸音棉做搭配,越厚對大能量的低頻效果越好,甚至交錯疊到4-5層,這樣確實可以有效的吸收到低頻駐波。吸音吸收能量而已,用吸音棉


(二)從人為因素的角度

1.如果是高階鼓手,請直接約束其擊鼓的音量與力道,如果是初階鼓手則比較困難。

2.甚至將鼓棒更換為較輕巧的鼓棒,束棒,或是鼓刷。

3.如果鼓距離前排會眾非常近的話,敲擊鈸(Crash)時最好以鼓棒的前端輕輕觸碰即可。因為鈸音本身就是屬於比較尖銳的音質,如果直接重擊鈸的話,恐怕會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甚至破壞之前努力營造的氣氛。